2010年6月8日 星期二

< 大通方廣經>名詞註釋(101-200)

< 大通方廣經>名詞註釋(101-200)

[101]抃:拍手,鼓掌,有歡欣之意。廣東音:便(粵語:bin4。普通話:bian4,pan4。)

[102]繒蓋:(物名)以絹布所作之大蓋。【丁福保《佛學大辭典》】

[103]幡:用竹竿等挑起來直着掛的長修形旗子。

[104]旃檀:(植物)具名旃檀娜Candana, 香木名。譯曰與樂。出自南印度摩羅耶山,其山形似牛頭,故名牛頭旃檀。慧苑音義上曰:「旃檀,此云與樂,謂白檀能治熱病,赤檀能去風腫,皆是除疾身安之 樂,故名與樂。」玄應音義二十三曰:「旃彈那,或作旃檀那,此外國香木也,有赤白紫等諸種。」案漢明帝時,天竺國竺法師將畫釋迦像,是優填國旃檀師第四作 也。又按本草謂檀香有白檀黃檀紫檀之別,故古今注稱紫檀為旃檀,此紫檀乃檀香之別種,非今通用之紫檀木也。【丁福保《佛學大辭典》】旃:廣東音:。毛氈。(粵 語:dzin1,普通話:zhan1.)

[105]六 時:(名數)晝三時夜三時合為六時也。晝三時為晨朝日中日沒,夜三時為初夜中夜後夜。阿彌陀經曰:「晝夜六時雨天曼陀羅華。」西域記二曰:「六時合成一日 一夜,晝三夜三。」【又】西天之法分一歲為六時。西域記二曰:「又分一歲為六時。正月十六日至三月十五日,漸熱也。三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,盛熱也。五月 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,雨時也。七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,茂時也。九月十六日至十一月十五日,漸寒也。十一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日,盛寒也。」【丁福保《佛學 大辭典》】

[106]十 二部經:一切經教的內容分為十二類,叫做十二部經,也叫做十二分教。一、長行,以散文直說法相,不限定字句者,因行類長,故稱長行。二、重頌,既宣說於 前,更以偈頌結之於後,有重宣之意,故名重頌。三、孤起,不依前面長行文的意義,單獨發起的偈頌。四、因緣,述說見佛聞法,或佛說法教化的因緣。五、本 事,是載佛說各弟子過去世因緣的經文。六、本生,是載佛說其自身過去世因緣的經文。七、未曾有,記佛現種種神力不思議事的經文。八、譬喻,佛說種種譬喻以 令眾生容易開悟的經文。九、論議,指以法理論議問答的經文。十、無問自說,如阿彌陀經,係無人發問而佛自說的。十一、方廣,謂佛說方正廣大之真理的經文。 十二、記別或授記,是記佛為菩薩或聲聞授成佛時名號的記別。此十二部中,只有長行、重頌與孤起頌是經文的格式,其餘九種都是依照經文中所載之別事而立名。 又小乘經中無自說、方等、授記三類,故僅有九部經。【陳義孝《佛學常見辭匯》】

[107]法輪:1.(喻)佛所說之法,能夠輾碎眾生的一切煩 惱,好像巨輪能夠輾碎一切的巖石和沙礫一樣。2.佛所說之法,輾轉傳人,好像車輪的旋轉,無遠弗屆。【陳義孝《佛學常見辭匯》】

[108]忉:廣東音:。(粵語:tou1,dou1普通 話:dao1.)

[109]功 德:功者福利之功能,此功能為善行之德,故曰德。又,德者得也,修功有所得,故曰功德。大乘義章九曰:「言功德,功謂功能,善有資潤福利之功,故名為功。 此功是其善行家德,名為功德。」天台仁王經疏上曰:「施物名功,歸已曰德。」勝鬘經寶窟上本曰:「惡盡言功,善滿曰德。又德者得也,修功所得,故名功德 也。」【丁福保《佛學大辭典》】 功是指善行,德是指善心。又世人拜佛誦經布施供養等,都叫功德。【陳義孝《佛學常見辭匯》】

[110]: 滴水,水滴。廣東音:帝或諦。

[111]虛空:虛與空。虛與空都是無的別名。虛無形質,空無障礙,故名虛空。【陳義孝《佛學常見辭 匯》】

[112]三世:又云三際。過去現在未來也。

[113]逕:路徑,直,至。廣東音:(粵語:ging3,gaang3。普通話:jing4。)

[114]盡形壽:盡我們這一世的身形和壽命。【陳義孝《佛學常見辭匯》】

[115]稱名:稱念佛的名號。【陳義孝《佛學常見辭匯》】

    【稱名】(術語)稱佛名也。諸佛諸菩薩之名,雖盡可稱,而通常多稱阿彌陀佛之名。往生要集中本曰:「問念佛三昧為唯心念為亦口唱?答如止觀第二云:或 唱念俱運,或先念後唱,或先唱後念,唱念相繼無休息,聲聲念念唯在阿彌陀佛。又威禪師云:觀經言:是人苦逼不遑念佛,善友教令可稱阿彌陀佛。如是至心令聲 不絕,豈非苦惱所逼?念想難成,令聲不絕至心便得,今此出聲學念佛定亦復如是。令聲不絕遂得三昧,見佛聖眾皎然目前。故大集日藏分言:大念見大佛,小念見 小佛。大念者大聲稱佛也,小念者小聲稱佛也。斯即聖教有何惑哉?現見即今諸修尊者唯須勵聲念佛,三昧易成,小聲稱佛遂多馳散。此乃尊者所知,非外人之曉 矣。」【丁福保《佛學大辭典》】

[116]禮 拜:梵語伴談,又曰和南,或作那謨悉羯羅,譯為禮拜。恭敬之意,現於身相也。陀羅尼集經一曰:「那謨悉羯羅,唐云禮拜。」義林章四本曰:「若云伴談,或云 伴題,此云稽首,亦云禮拜,訛名和南。」西域記二曰:「致敬之式,其儀九等:一發言慰問,二俯首示敬,三舉手高揖,四合掌平拱,五屈膝,六長跪,七手膝踞 地,八五輪俱屈,九五體投地。」【丁福保《佛學大辭典》】

[117]往 生:去娑婆世界往淨土。【往生】去娑婆世界往彌陀如來之極樂淨土,謂之往,化生於彼土蓮華中,謂之生。往生之言雖通於諸受生,而諸教所勸之行,偏在極樂, 故常以為對於極樂之別名,是淨土門之至要骨目也。法華經藥草喻品曰:「即往安樂世界阿彌陀佛大菩薩眾圍繞住處,生蓮華中寶座之上。」無量壽經下曰:「諸有 眾生聞其名號,信心歡喜,乃至一念至心迴向,願生彼國。即得往生住不退轉。」觀無量壽經曰:「願生彼國者,發三種心,即便往生。」【丁福保《佛學大辭 典》】

[118]毘:廣東音:,或(粵語:bei2,pei4。普通話:pi2)

[119]尸:廣東音:(粵語:si1。普通話:shi1)

[120]攝持:攝:並入,接受,主理,協助的意思。持:穏守,實踐,堅持的意思。攝持有信受而奉行的意 思。

【攝 持】又謂之門茶。布施行腳僧旅僧之一法。於路傍或屋前出清水或茶湯而使通行之旅人修行僧飲用也。【丁福保《佛學大辭典》】

[121]譬:譬如則打比喻。廣東音:。(粵 語:pei3。普通話:pi4。)

[122]縛:束縛。廣東音:。(粵 語:bok8,fok8,bok9。普通話:fu2。)

[123]四魔:﹝出瑜伽師地論﹞魔,梵語具云魔羅,華言能奪命;又云殺者,謂能奪智慧之命,而殺害出世 善根故也。

   〔一、蘊魔〕,蘊猶積聚也。謂色受想行識等積聚而成生死苦果,此生死法,能奪智慧之命,故云蘊魔。

  〔二、煩惱魔〕,謂三界中一切煩惱,妄惑也。修行之人,為此妄惑,惱亂心神,不能成就菩提,是名煩惱魔。(三界者,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 也。)

   〔三、死魔〕,死者,謂四大分散,夭喪殞沒也。修行之人,為此夭喪,不能續延慧命,是名死魔。(四大者,地大、水大、火大、風大也。)

  〔四、天魔〕,此魔即欲界第六天也。若人勤修勝善,欲超越三 界生死,而此天魔為作障礙,發起種種擾亂之事,令修行人不得成就出世善根,是名天魔。(第六天,即他化自在天也。)【明,一如《三藏法數》】

[124]五無間:五無間業的簡稱,又名五逆罪,即殺父、殺母、殺阿羅漢、出佛身血、破和合之僧,誰要是 犯了其中的一項,死後即墮入無間地獄,故名五無間業。【陳義孝《佛學常見辭匯》】

【五無間獄】﹝出地藏經﹞五無間獄者,謂法界有情眾生,隨所造業,受此苦報,無間斷也。

  〔一、趣果無間〕,趣即向也,謂諸有情,不問男子、女人、老、幼、貴、賤及天、龍、神、鬼,罪業所感,悉同受之,故名趣果無間。

  〔二、受苦無間〕,謂諸有情,於劍樹刀山,鑊湯罏炭,洋銅 鐵汁,備受諸苦,無有休歇,故名受苦無間。

   〔三、時無間〕,謂諸有情,墮此地獄,歷劫受罪,無時間歇,故名時無間。

  〔四、命無間〕,謂諸有情,墮此地獄,從初入時,至百千萬劫,一日一夜,萬死萬生,受苦無間,故名命無間。

  〔五、形無間〕,謂此地獄,縱廣八萬由旬,一切有情,於中受 苦,一人亦滿,多人亦滿,故名形無間。(梵語由旬,華言限量。)

【明,一如《三藏法數》】

[125]:古同”焦”, 物體經火燒或高熱烘烤後變得枯黄或成炭樣。又着急之意。又引火用的柴。

[126]二 乘:聲聞乘和緣覺乘。凡屬修四諦法門而悟道的人,總稱為聲聞乘;凡屬修十二因緣而悟道的人,總稱為緣覺乘。以上二乘又分為愚法二乘和不愚法二乘兩種,愚法 二乘是聲聞緣覺二小乘,迷執自法,而愚於大乘法空之妙理;不愚法二乘是與愚法二乘相反,他們善知理法,進入大乘的境界。【陳義孝《佛學常見辭匯》】

[127]四重禁:又名四重罪、四棄、四波羅夷罪等,即犯淫戒、犯盜戒、犯殺人戒、犯大妄語戒。【陳義孝 《佛學常見辭匯》】

[128]三惡道:地獄、餓鬼、畜生。地獄屬上惡,餓鬼屬中惡,畜生屬下惡。【陳義孝《佛學常見辭匯》】

[129]南無:華譯歸命、敬禮、歸依、救我、度我等義,是眾生向佛至心皈依信順的話。【陳義孝《佛學常 見辭匯》】

[130]旃:廣東音:。(粵 語:dzin1。普通話:zhan1。)

[131]曜:廣東音:耀。指光 亮,日月金水木火土星合稱七曜。(粵語:jiu6。普通話:yao4。)

[132]:廣東音:救。指污穢。(粵語:gau3。普通話:gou4。)

[133]:廣東音:。指傳說中鳯凰一類的鳥。(粵語:lyn4。普通話:luan2。)

[134]幢:廣東音:藏(撞)指 大樓,堂,指 刻了經咒的石柱,或是帳幕,傘蓋,旌旗。(粵語:dzong6,tsong4,tong4。普通 話:chuang2,zhuang4。)

[135]:廣東音:。指洞穴。(粵語:fat7。普通話:ku1。)

[136]那由他:數目字,相等於今天的億數。【陳義孝《佛學常見辭匯》】

[137]恒河沙:(譬喻),略稱恒沙。恒河沙之數,譬物之多也。

[138]阿 僧祇:(雜語),舊稱阿僧祇。譯曰無數。或作無央數。印度數目名。智度論曰:「僧祇秦言數,阿秦言無。」新稱阿僧企耶。譯曰無央數。玄應音義二十四曰: 「阿僧企耶,此云無央數。舊言阿僧祇,訛略也。」按阿僧祇為數之極。以萬萬為億萬億為兆計之。一阿僧祇凡一千萬萬萬萬萬萬萬萬兆。【丁福保《佛學大辭 典》】

[139]本 心:(術語)即本原自心也。六祖壇經曰:「祖知悟本性,謂惠能曰:不識本心,學法無益。」頓悟入道要門論上曰:「問其心似何物?答:其心不青不黃不赤不 白,不長不短,不去不來,非垢非淨,不生不滅,湛然常寂。此是本心形相也,亦是本身。本身者,即佛身也。」【丁福保《佛學大辭典》】

[140]十惡:又名十不善,即殺生、偷盜、邪淫、妄語、惡口、兩舌、貪欲、瞋恚、愚痴。【陳義孝《佛學 常見辭匯》】

[141]五逆:言五逆者

  一、殺父母 謂父母養育,恩同天地,為子者當竭力孝養奉事,以報其恩,況行殺逆。若行此事,是為逆罪,即墮地獄。

  二、破和合僧 謂比丘集眾,行布薩時,和合作法。若後來者, 當隨順寂默,或當出避。若以瞋惡之心,破其法事,令不和合,是為逆罪。

  三、出佛身血 謂佛是一切眾生慈父,能令眾生,悟明自心,出離苦趣。眾生歷劫供養,不能報其恩德萬一,而況出其身血。若行此事,是為逆 罪。(凡惡心毀壞佛像,皆即出佛身血也)。

   四、殺阿羅漢 阿羅漢為眾生所應供養恭敬,況行殺逆。若行此事,是為逆罪。

  五、破羯磨僧 羯磨華言作法辦事,謂比丘受具足戒,或行懺悔法時,當依和尚阿闍黎行羯磨法,作法成就,方為得戒。若有人見者,當隨順寂 默,或當出避。若以惡心破其作法,令不得戒,是為逆罪。【明,楊卓《佛學次第統編》】

[142]大乘戒:(術語)謂菩薩僧所受之戒也。又曰菩薩戒。梵網經所說之十重禁,四十八輕戒,善戒經所 說之三聚淨戒等是也。其別名依宗而異。天台曰圓頓戒,真言曰三昧耶戒,禪宗曰無相心地戒。【丁福保《佛學大辭典》】

[143]謗方:誹謗大乘經典。

[144]如法:契合於法理的意思。【陳義孝《佛學常見辭匯》】

[145]無生忍:把心安住在不生不滅的道理上。忍就是把心安住在道理上而不再動搖的意思。【陳義孝《佛 學常見辭匯》】

[146]:廣東音:。拘捕。(粵語:koey1。普通語:ju1,gou1。)

[147]鳩:廣東音:近,或。斑鳩。(粵語:gau1,kau2。普通 語:jiu1,qiu2,zhi4。)

[148]迦:廣東音:。(粵 語:ga1。普通話:jia1,xie4。)

[149]四惡趣:又名四惡道,即地獄、餓鬼、畜生、阿修羅。【陳義孝《佛學常見辭匯》】

[150]陀羅尼門:梵語陀羅尼,華言總持,以其持善不散,持惡不生也。蓋菩薩以總持之法,隨順一切眾生 言音,開導正信,令其滅諸惡心,而行一切善法,是為菩薩陀羅尼門。【明,一如《三藏法數》】

[151]菩 提:華譯為覺,是指能覺法性的智慧說的,也就是漏盡人的智慧。【陳義孝《佛學常見辭匯》】肇師云:道之極者,稱曰菩提。秦無言以譯之。後代諸師,皆譯為 道,以大論翻為佛道故。今問:如周易曰:立人之道,曰仁與義。此則儒宗仁義為道。莊子曰:虛靜恬淡,寂寞無為者,天地之平,而道德之至。此則道家以虛無為 道。今釋氏宗以何為道?答曰:般舟經云:諸佛從心得解脫,心者清淨名無垢,五道鮮潔不受色,有解此者大道成。是知吾教以心為道,心乃自性清淨心也。其體湛 寂,其性靈照,無名無相,絕有絕無;心不能思,口不能議,褒美稱為第一義諦。

[152]賢劫:過去的大劫叫莊嚴劫,未來的大劫叫星宿劫,賢劫即現在的大劫,因在此賢劫中,有一千尊佛 出世,故稱為賢劫,又名善劫。【陳義孝《佛學常見辭匯》】

[153]閻:廣東音:。(粵語:Jim4。普通話:yan2,yan4,yan3。)

[154]祇:廣東音:。(粵語:kei4,dzi2。普通 話:gi2,zhi3。)

[155]不退地:不退失其地位的意思。【陳義孝《佛學常見辭匯》】

[156]大陀羅尼:(術語)佛陀之咒語,云為陀羅尼。其中咒語多者,云為大。又美其功德。云為大。【丁 福保《佛學大辭典》】

[157]修多羅:華譯契經,契是上契諸佛妙理,下契眾生根機,經是線的意思,貫穿法義,使不散失。【陳 義孝《佛學常見辭匯》】

[158]祇夜:梵語祇夜,華言應頌,又云重頌,或云偈。謂應前長行之文,重宣其義也。或二句、四句、六 句、八句乃至多句等。皆名為頌。【明,一如《三藏法數》】

[159]受記:記別或授記,是記佛為菩薩或聲聞授成佛時名號的記別。譯授記。於菩薩授成佛之記之經文 也。

[160]伽:廣東音:,或。伽南香(沉香)。伽藍:梵语“僧伽藍摩”的簡稱,指僧眾所住的園林,後指佛寺。伽馬射線。"伽(讀) 倻"是朝鮮的一種似中國筝的樂器。

[161]伽陀那:伽陀,譯作諷頌又作孤起頌。不依長行,直作偈頌之句者。如法句經是也。

[162]憂陀那:譯曰自說。十二部經中之無問自說經。無人問,佛自說法者。

[163]尼 陀那:(術語),譯曰因緣,緣起。十二分經之一。說佛之說法緣起由序者。諸經多有通別二序,所謂別序者,尼陀那也。智度論三十二曰:「尼陀那者,說諸佛法 本起因緣,佛何因緣說此事。有人問:故說是事。毘尼中有人犯是事,故結是戒。一切佛語緣起事,皆名尼陀那。」慧苑音義上曰:「尼陀那,此云因緣。然有三 類:一說請而語,二因犯制戒,三因事說法也。」開宗記一本曰:「尼陀那,此云緣起,或云因緣。」【丁福保《佛學大辭典》】

[164]阿波陀那:此云譬喻。止觀云:月隱重山,舉扇喻之;風息太虛,動樹訓之。【宋,普潤法雲《翻譯 名義集》】

[165]伊帝曰多:伊帝目多,此譯本事。佛說第子過去世因緣之經文。如法華經中藥王菩薩本事品是也。

[166]闍:廣東音:。(粵語:dse1,se4,dou1。普通話:she2,du1。)

[167]闍多伽:此譯本生。佛說自身過去世因緣之經文也。

[168]毘佛略:新云毘富羅。十二部經之第十。譯曰方廣經。稱方正廣大之經典。小乘之長阿含經,大乘之 華嚴法華等諸經是也。若對於小乘,則一切之大乘經悉為方廣經。

[169]阿浮陀達摩:阿浮達摩,新云阿毘達磨。此譯未曾有。記佛現種種神力不思議事之經文也。

[170]優婆提舍:此譯論義。以法理論義問答之經文也。

[171]波 羅蜜:大論:又云阿羅蜜,秦言遠離;波羅蜜,秦言度彼岸。此二音相近,義相會故,以阿羅蜜,釋波羅蜜。天台禪門云:一者諸經論中,多翻到彼岸,生死為此 岸,涅槃為彼岸,煩惱為中流。菩薩以無相智慧,乘禪定舟航,從生死此岸,到涅槃彼岸,故知約理定以明波羅蜜。二者大論別翻事究竟,即是菩薩大悲,為眾生遍 修一切事行滿足故。三瑞應經翻度無極,通論事理,悉有幽遠之義。合而言之,故云度無極,此約事理行滿,說波羅蜜。【宋,普潤法雲《翻譯名義集》】

[172]宿命智:(術語)知宿命之智也。【丁福保《佛學大辭典》】

[173]金剛定:(術語)又曰金剛喻定,金剛三昧。菩薩於最後位斷最極微細煩惱之禪定名也。其智用堅 利,譬如金剛。新譯仁王經中曰:「動相滅時名金剛定。」同青龍疏三曰:「金剛定者,謂諸菩薩至此位中。所依勝定,猶如金剛,悉能斷微細障。」【丁福保《佛 學大辭典》】

[174]跋:廣東音:,或。(粵語:bat9,but9。普通 話:ba2,bei4。)

[175]: 廣東音:。(粵語:gai3。普通話:ji4,jie2。)

[176]竭:廣東音:。指用 盡,竭盡所能。(粵語:kit8。普通話:jie2。)

[177]眴:廣東音:。(粵語:soen1,soen3,hyu3,jyu6。 普通話:xuan4,shun4。)

[178]嶮:廣東音:。(粵 語:him2。普通話:xian3。)

[179]濡:廣東音:。(粵 語:jy4。普通話:ru2,nuan2,ruan3,er2,nuo4。)

[180]邊地:邊隅之地。在西方極樂世界的邊隅,有地名懈慢 界,又名胎宮,往生到那裡的人,五百歲間不得見聞三寶。【陳義孝《佛學常見辭匯》】

[181]邪見:謂邪心取理,顛倒妄見,不信因果,斷諸善根,作 闡提行,是名邪見。(闡提,梵語具云一闡提,華言信不具,外道名也。)【明,一如《三藏法數》】

[182]外道:於佛教以外立道,或道外之道,稱為外道,亦即真 理以外的邪教。【陳義孝《佛學常見辭匯》】

[183]不受戒:謂菩薩不受外道諸戒,但自精進,奉持諸佛平等 淨戒也。【明,一如《三藏法數》】

[184]威儀:行住坐臥應有的威德和儀則。【陳義孝《佛學常見 辭匯》】

[185]阿那含:聲聞乘四果中的第三果名,華譯為不還,或是不來,是斷盡欲界的煩惱的聖人的通稱。凡是 修到此果位的聖人,未來當生於色界無色界,不再來欲界受生死,所以叫做不還。【陳義孝《佛學常見辭匯》】

[186]斯陀含:此云一往來。金剛疏云:是人從此死,一往天上,一來人間,得盡眾苦。大論云:息忌伽 彌。息忌名一,伽彌名來,是名一來。四教義:翻云薄。前斷已多,其所未斷少,故名薄。【宋,普潤法雲《翻譯名義集》】

[187]阿羅漢:聲聞乘中的最高果位名,含有殺賊、無生、應供等義。殺賊是殺盡煩惱之賊,無生是解脫生 死不受後有,應供是應受天上人間的供養。【陳義孝《佛學常見辭匯》】

[188]三塗:血塗、刀塗、火塗。血塗是畜生道,因畜生常在被 殺,或互相吞食之處;刀塗是餓鬼道,因餓鬼常在飢餓,或刀劍杖逼迫之處;火塗是地獄道,因地獄常在寒冰,或猛火燒煎之處。三塗即三惡道的別名。【陳義孝 《佛學常見辭匯》】

[189]三寶:佛寶、法寶、僧寶。一切之佛,即佛寶;佛所說之 法,即法寶;奉行佛所說之法的人,即僧寶。佛者覺知之義,法者法軌之義,僧者和合之義。【陳義孝《佛學常見辭匯》】

[190]一相:唯一真實的相。【陳義孝《佛學常見辭匯》】

[191]二相:﹝ 舊名二識,出宗鏡錄﹞〔一、所緣境相〕,謂心所緣色聲香味觸法六塵之境,其相顯現于外,是名所緣境相。〔二、能緣識相〕,謂眼識乃至意識,能緣六塵之境, 其相顯現于內,是名能緣識相。(眼識乃至意識者,謂眼識、耳識、鼻識、舌識、身識、意識也。六塵者,色塵、聲塵、香塵、味塵、觸塵、法塵也。)【明,一如 《三藏法數》】

[192]三相:解脫相、離相、滅相。解脫相是無生死的相;離相 是無涅槃的相;滅相是無生死涅槃的無相,連無相亦無,即是非有非無之中道妙理。【陳義孝《佛學常見辭匯》】

[193]三菩提:1.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簡稱,華譯為正等覺,即無上正等正覺的意思。2.真性菩提、實智菩提、方便菩提。真性菩提是真性不變的菩提;實智菩提是具得真實智慧 的菩提;方便菩提是善巧隨機化用自在的菩提。3.聲聞菩提、緣覺菩提、諸佛菩提。聲聞菩提是修四聖諦的行者所得到的正覺;緣覺菩提是修十二因緣的行者所得 到的正覺;諸佛菩提是佛果位上所得到的最高菩提。【陳義孝《佛學常見辭匯》】

[194]善哉:梵語娑度,義譯曰善哉。稱讚之辭也。

[195]十地:﹝出楞嚴經﹞

  十地者,謂菩薩所證之地位,一切佛法依此發生也。然地位有淺深,故始自歡喜,終於法雲,分為十也。

  〔一、歡喜地〕,謂菩薩智同佛智,理齊佛理,徹見大道,盡佛 境界,而得法喜,登於初地。經云:於大菩提,善得通達,覺通如來,盡佛境界,名歡喜地。(得法喜者,謂於證得之法而生喜樂也。梵語菩提,華言道。)

  〔二、離垢地〕,謂由盡佛境界,明了諸法異性而入於同,若 見有同,即非離垢;同性亦滅,斯為離垢。經云:異性入同,同性亦滅,名離垢地。

  〔三、發光地〕,謂同異情見之垢既淨,則本覺之慧光明開發。經云:淨極明生,名發光地。(情見者,謂依情分別之見也。)

  〔四、焰慧地〕,謂慧明既極,則佛覺圓滿;覺滿則慧光發焰, 如大火聚爍,破一切情見。經云:明極覺滿,名焰慧地。

   〔五、難勝地〕,謂由前焰慧爍破一切情見,其同異之相,皆不可得,即是諸佛境界,無有能勝。經云:一切同異所不能至,名難勝地。

  〔六、現前地〕,謂由前同異之相既不可得,則真如淨性明顯現 前。經云:無為真如,性淨明露,名現前地。

   〔七、遠行地〕,謂真如之境,廣無邊際。雖真如現前,分證則局,若盡其際,方為極到。經云:盡真如際,名遠行地。(分證者,謂菩薩於真如之理,分次第而 證也。)

   〔八、不動地〕,謂真如之理既盡其際,全得其體,則真常凝靜,無能動搖。經云:一真如心,名不動地。

  〔九、善慧地〕,謂既得真如之體,即發妙用,凡所照了,悉是真如。經云:發真如用,名善慧地。

  〔十、法雲地〕,謂菩薩至此第十地,修行功滿,唯務化利眾生,大慈如雲,普能陰覆,雖施作利潤,而本寂不動。經云:慈陰妙雲,覆涅槃 海,名法雲地。(梵語涅槃,華言滅度;謂之海者,以其深廣,無法而不容也。)【明,一如《三藏法數》】

[196]法雲:(喻)佛說法如雲,普蔭一切眾生,使得清涼自 在。【陳義孝《佛學常見辭匯》】

[197]善男子:(術語)佛稱在家出家之男女曰善男子善女人。 善者,美其信佛聞法也。【丁福保《佛學大辭典》】

[198]曠劫:對很久遠的過去叫做曠劫,若對很久遠未來則叫做 永劫。【陳義孝《佛學常見辭匯》】

[199]無明:不明白道理,亦即愚痴的別名。【陳義孝《佛學常 見辭匯》】

[200]天神:梵語曰泥縛多,為梵天,帝釋等一切天眾之總稱。 無量壽經下曰:「如是眾惡,天神記識。」【丁福保《佛學大辭典》】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