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 大通方廣經>名詞註釋(001-100)
[1] 大通:藏文意譯"大解脫"。
[2] 方廣:方是方正之義,廣是廣大之義,方廣就是一切大乘經的通稱。
[3] 佛:仁王經上曰:「一切眾生,斷三界煩惱果報盡者名為佛。」
覺知諸法之事理,而了了分明,如睡夢之寤,謂之覺悟,是名一切種智。自覺復能覺他,自他之覺行窮滿,名為佛。【佛】梵語佛陀的簡稱,華譯為 覺者,也就是正覺和遍知的大覺大悟者。遍知是說對於宇宙事理無所不知覺,正覺是說所知正確真實而無外道那樣邪見妄執的錯誤,所以佛的另一尊號叫做正遍知或 正等覺。覺有三義,即自覺、覺他、覺行圓滿。自覺是自己遍知正覺以超越三界凡夫;覺他是先覺覺後覺,以修菩薩行而超越二乘,使眾生皆得如自己一樣的大覺大 悟;覺行圓滿是自他兩覺兩利功德圓滿,以超越菩薩而完成究竟的佛果。【陳義孝《佛學常見辭匯》】
[4]如是我聞: 我親自聽到佛這樣說,為佛經五種証信之一。如是者,指經中所說之佛語,我聞者阿難自言也,佛經為佛入滅後多聞第一之阿難所編集,故諸經之開卷,皆置此四 字。又,如是者,信順之辭也。以信則言如是,不信則言不如是故也。佛法以信為第一,故諸經之首舉阿難之能信而云如是。
[5]王舍大城是一繁盛的商業城鎮,亦是恆河以南強盛的摩揭陀國的首都,佛陀在此一帶說法多年。圍王舍城有五山,五山之第一即靈鷲山也。(Rajgir)
[6]比丘:為出家受具足戒者之通稱。男曰比丘。大比丘為比丘之德高年長者。
[7]一生補處:盡此一生就能補到佛位的意思,是最後身菩薩的別號,如現在居於兜率天的彌勒菩薩,就 是一生補處菩薩。
[8] 佛剎者佛土佛國也。
[9] 佛藏者,謂佛所說大乘諸經,明一切諸佛所說之法,及神通變現,導利眾生等事。
[10] 大乘,即菩薩的法門,以救世利他為宗旨,最高的果位是佛果。
[11] 師子吼:佛在大眾中演說佛法,心中毫無怖畏,好像師子作吼。
[12] 法雷:佛之說法,能發動無明之識,如震雷之駭動物情也。又眾生生法芽,如春雷一動,草木生芽也。又法音之雄猛,如震雷也。無量壽經上曰:「震法雷,曜法 電。」同嘉祥疏曰:「震雷能駭動物情,譬說法皆動無明之識也。」同慧遠疏曰:「法無礙智化眾生也,天雷一動卉藝生芽,法音一聞闡道快成。」
[13]十方:佛經稱東西南北,東南西南,東北西北,上下,為十方。
[14] 須彌山:華譯妙高山,因此山是由金、銀、琉璃、水晶四寶所成,所以稱妙,諸山不能與之相比,所以稱高。又高有八萬四千由旬,闊有八萬四千由旬,為諸山之 王,故得名妙高。此山為一小世界的中心,山形上下皆大,中央獨小,四王天居山腰四面,忉利天在山頂,山根有七重金山,七重香水海環繞之,在金山之外有鹹 海,鹹海之外有大鐵圍山,四大部洲即在此鹹海的四方。
[15]總持:梵語陀羅尼,譯言總持。持善不失,持惡不使起之義,以念與定慧為體。菩薩所修之念定慧具 此功德也。總一切法和持一切義的意思。
[16]四等:四平等心,亦即慈悲喜捨之四無量心。
[17]六度:六種行之可以從生死苦惱此岸得度到涅槃安樂彼岸的法門,即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 定、般若。布施能度慳貪,持戒能度毀犯,忍辱能度瞋恚,精進能度懈怠,禪定能度散亂,般若能度愚癡。
[18] 不退輪:佛菩薩之說法,謂之法輪,菩薩得此法輪,愈增愈進,而不退失,故云不退轉,又所說之理有進無退,故云不退轉;又為證不退之法而轉之法輪,故云不退 轉;又使眾生得不退轉,故云不退轉法輪。
[19] 法相:諸法顯現於外各別不同的相。
[20] 三界: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。欲界是有淫食二欲的眾生所住的世界,上自六欲天,中自人畜所居的四大洲,下至無間地獄皆屬之;色界是無淫食二欲但還有色相的眾 生所住的世界,四禪十八天皆屬之;無色界是色相俱無但住心識於深妙禪定的眾生所住的世界,四空天屬之。此三界都是凡夫生死往來的境界,所以佛教行者是以跳 出三界為目的。
[21] 五眼:肉眼、天眼、慧眼、法眼、佛眼。肉眼是肉身凡夫的眼,遇昏暗,遇阻礙,就不能見;天眼是天人的眼,遠近晝夜,都能得見;慧眼是聲聞的眼,能看破假 相,識得真空;法眼是菩薩的眼,能澈了世間和出世間的一切法門;佛眼是如來的眼,有了佛眼便兼有前面的四種眼,能無事不知,無事不見,一切法中,佛眼常 照。
[22] 眾生根:眾生之根性也。
[23] 三昧:又名三摩提,或三摩地,華譯為正定,即離諸邪亂,攝心不散的意思。
[24] 無等等:佛道及佛之尊號。佛道超絕無與等者,故云無等,唯佛與佛等,故曰等。法華經嘉祥疏十二曰:「佛道無等,唯佛與佛等故。名此道為無等等。所以名佛為 無等等。」
[25] 十力:指如來所具有的十種力用;一、知覺處非處智力,即能知一切事物的道理和非道理的智力;二、知三世業報智力,即能知一切眾生三世因果業報的智力;三、 知諸禪解脫三昧智力,即能知各種禪定及解脫三昧等的智力;四、知諸根勝劣智力,即能知眾生根性的勝劣與得果大小的智力;五、知種種解智力,即能知一切眾生 種種知解的智力;六、知種種界智力,即能普知眾生種種境界不同的智力;七、知一切至所道智力,即能知一切眾生行道因果的智力;八、知天眼無礙智力,即能以 天眼見眾生生死及善惡業緣而無障礙的智力;九、知宿命無漏智力,即知眾生宿命及知無漏涅槃的智力;十、知永斷習氣智力,於一切妄惑餘氣,永斷不生,能如實 知之的智力。
[26]四無所畏:﹝出大智度論﹞
無所畏有二種:一、佛無所畏,二、菩薩無所畏。今此四無所畏,皆言菩薩也。蓋菩薩具諸智慧,明了決定,而於眾中說法,則無恐畏之相,故 名無所畏。(菩薩,梵語具云菩提薩埵,華言覺有情。)
〔一、能持無所畏〕,能持者,謂菩薩聞一切法,常能受持,憶念不忘,故於眾中說法得無所畏也。
〔二、知根無所畏〕,知根者,謂菩薩知一切眾生諸根利鈍,隨其所應而為說法,故於眾中說法得無所畏也。
〔三、決疑無所畏〕,決疑者,決剖一切眾生之疑難也。謂凡有 一切來難問者,菩薩悉能如法剖決而答,故於眾中說法得無所畏也。
〔四、答報無所畏〕,答報者,以言辭應答酬報其所問也。謂凡一切眾生聽受問難,菩薩悉能隨意如法而答,故於眾中說法得無所畏也。
[27]十八不共法:佛的十八種功德法,惟佛獨有,不與三乘共有,故云不共,即身無失、口無失、念無 失、無異想、無不定心、無不知己捨、欲無減、精進無減、念無減、慧無減、解脫無減、解脫知見無減、一切身業隨智慧行、一切口業隨智慧行、一切意業隨智慧 行、智慧知過去世無礙、智慧知未來世無礙、智慧知現在世無礙。
[28] 五道:為有情往來之所,故曰道。有五處:一地獄道,二餓鬼道,三畜生道,四人道,五天道。與五趣同。
[29]諸天:(界名)欲界有六天,謂之六欲天。色界之四禪有十八天。無色界之四處有四天。其他有日天 月天韋馱天等諸種天神。即諸天部也。
[30]比丘尼:出家受具足戒的女性的通稱。
[31]優婆塞:梵語優婆塞,華言清淨士。謂雖在家,能持五戒,清淨自守;又云近事男,謂能持戒,可親 近承事諸佛法,故名優婆塞。(五戒者,不殺、不盜、不邪婬、不妄語、不飲酒也。)
[32]優婆夷:梵語優婆夷,華言清淨女,謂雖在家,亦能堅持五戒,清淨自守,故名優婆夷。
[33] 龍:龍者神靈之物,長身,無足,蛇屬之長也。有神力。變化雲雨。孔雀經及大雲等經,各列諸龍并龍王名字不一,皆言其能護持佛法也。
[34]夜叉:華譯捷疾鬼,這種鬼能夠在天空中飛行。
[35] 人非人:(天名)緊那羅之別名。似人而非人也。法華文句二曰:「緊那羅,亦云真陀羅,此云疑神,似人而有一角,故號人非人。」【又】天龍等八部眾之總稱, 以彼等本非人而詣佛所皆現人體也。法華經義疏二曰:「人非人者,八部鬼神本悉非人,而變作人形來聽說法,故云人非人也。」
[36]釋提桓因:仞利天(三十三天)之主,簡稱釋帝,或帝釋。桓:廣東音:援。(粵語:wun4,普通話:huan2)
[37]天人:1.天上的人。2.天道與人道。
[38]雨寶:(譬喻)妙法之德譬如寶也。
[39]天華:(雜名)天上之妙華。又人中之好華如天物者亦曰天華。心地觀經一曰:「六欲諸天來供養, 天華亂墜遍虛空。」法華經譬喻品曰:「諸天妓樂百千萬種,於虛空中一時俱起,雨諸天華。」智度論九曰:「云何為天華?天華芬熏,香氣送風。復次天竺國法, 名諸好物皆名天物,雖非天上華,以其妙好,故為天華。」
[40]梵摩三缽:(天名)梵天名。玄應音義三曰:「梵摩三缽天,此應天王名也。新道行經云梵天王 也。」梵:廣東音:凡。(粵 語:faan4,普通話:fan4).缽:廣東音:砵,缽頭。(粵語:but8,普通話:bo1)
[41] 天香:天上之香。又人中之妙香亦云天香,如人中之好華曰天華。法華經法師功德品曰:「亦聞天上諸天之香。」
[42]娑羅雙樹:佛在拘尸那拉城,阿利羅跋提河邊的婆羅雙樹間入滅。 【陳義孝《佛學常見辭匯》】是一種樹木名稱.
[43] 涅槃:華譯滅度、寂滅、圓寂、大寂定等,是超越時空的真如境界,也是不生不滅的意思。涅:廣東音:獵。(粵 語:nip9,普通話:nie4),槃:廣東音:盤。(粵語:pun4,普通 話:pan2)
[44] 如來:佛十號之一,因佛乘真如之道,來成正覺,來三界垂化。
諸如來出現世間,闡揚大法,化諸眾生,出離生死,令得無量義利安樂,是為眾生之師範也。
如來之義有三。謂法身、報身、應身也。金剛經云:無所從來,亦無所去。此法身如來也。轉法輪論云:第一義諦名如,正覺名來。此報身如來 也。成實論云:乘如實道,來成正覺。此應身如來也。
[45]應正遍知:應與正遍知。佛十號中第二號與第三號也。應為應供之略。應受人天供養的人,又是阿羅 漢的義譯。正遍知亦名正等覺,謂具一切智,於一切法,無不了知,故號正遍知。以一切法平等開覺一切眾生,成無上覺,故號正等覺。
[46] 歸依:歸投依靠的意思。法界次第上之上曰:「歸以反還為義,依者憑也。」義林章四本曰:「歸依者,歸敬依投之義。」勝鬘經曰:「一切法常住,是故我歸 依。」
[47] 佛性:佛者覺悟之義,性者不改之義,佛性即是一切眾生永不變異的覺悟之性。涅槃經說:「一切眾生悉有佛性,如來常住無有變異。」
[48] 安隱:與安穩同。宗鏡錄曰:「安隱快樂者,則寂靜妙常。世事永息者,則攀援心斷。」
[49] 由旬:印度計里程的數目,每由旬有三十里、四十里、五十里、六十里的四種說法,但說四十里為一由旬者居多。旬:廣東音:巡。(粵語:tsoen4,普通話:xun2)
[50] 阿難:梵語阿難,華言慶喜。斛飯王之子,佛成道日生,生時舉國欣慶,故云慶喜。隨佛出家,得阿羅漢果。多聞第一,能持法藏。如來滅後,與文殊師利集諸大眾 於鐵圍山等處,結集脩多羅藏。(梵語脩多羅,華言契經。)
[51] 舍利弗:舍利華譯為鶖鷺,弗華譯為子,因其母之眼似鶖鷺,故被號為舍利弗,或舍利子,亦稱身子,為佛十大弟子之一,以智慧第一著稱。
[52]維摩:維摩詰的簡稱,華譯為淨名,淨是清淨無垢之義,名是聲名遠揚之義,相傳是金粟如來的化 身,自妙喜國化生在此世上,以居士的身份輔助釋迦教化眾生。
[53]聲聞:聞佛說四諦法之音聲而悟道的人。【四聖諦】又名 四真諦,或四諦法,即苦諦、集諦、滅諦、道諦。苦諦是說明人生多苦的真理,人生有三苦,八苦,無量諸苦,苦是現實宇宙人生的真相;集諦的集是集起的意思, 是說明人生的痛苦是怎樣來的真理,人生的痛苦是由於凡夫自身的愚痴無明,和貪欲瞋恚等煩惱的掀動,而去造作種種的不善業,結果才會招集種種的痛苦;滅諦是 說明涅槃境界才是多苦的人生最理想最究竟的歸宿的真理,因涅槃是常住、安樂、寂靜的境界;道諦是說明人要修道才能證得涅槃的真理,道有多種,主要是指修習 八正道。此四聖諦括盡了世出世間的兩重因果,集是因,苦是果,是迷界的因果;道是因,滅是果,是悟界的因果。
[54]緣覺:又名獨覺,或辟支佛,於佛世聽佛說十二因緣之理 而悟道者,名為緣覺,若生於無佛之世,觀諸法生滅因緣而自行悟道者,名為獨覺。【十二因緣】又名十二有支,或十二緣起,是說明有情生死流轉的過程。十二因 緣是無明(貪瞋痴等煩惱為生死的根本)、行(造作諸業)、識(業識投胎)、名色(但有胎形六根未具)、六入(胎兒長成眼等六根的人形)、觸(出胎與外境接 觸)、受(與外境接觸生起苦樂的感受)、愛(對境生愛欲)、取(追求造作)、有(成業因能招感未來果報)、生(再受未來五蘊身)、老死(未來之身又漸老而 死)。以上十二支,包括三世起惑、造業、受生等一切因果,周而復始,至於無窮。
[55] 龍神:龍能具不測之力用,故稱為神。八部眾之一也。法華經序品曰:「四眾龍神瞻察仁者。」
[56] 金華:金波羅華的簡稱,即是金色的蓮花。
[57]琉璃:一種青色的寶石,是七寶之一。
[58]羅網:連綴寶珠為網,以作莊嚴之具者,帝釋殿前之羅 網,謂之帝網,法華經曰:「真珠羅網張設其上。」無量壽經上曰:「道場樹高四百萬里,(中略)珍妙羅網羅覆其上。」淨土論曰:「寶欄遍圍繞,無量寶交絡, 羅網遍虛空,種種鈴發響。」又捕魚鳥之具也。
[59] 八功德水:具有八種好處的水,即一、澄淨,就是水澄清潔淨,沒有污穢。二、清冷,就是很清淨涼冷,沒有昏濁煩燥。三、甘美,就是水的味道,富有甜味。四、 輕軟,就是水的性質,輕浮柔軟。五、潤澤,就是滋潤滑澤,有益身心。六、安和,就是安寧和平,沐浴其中,安穩舒適。七、除患,就是喝了這種水,不但可以止 渴,還可以去餓。八、增益,就是喝了水,或者在水中沐浴,可以增長人們的善根。上述之八功德水,充滿於極樂世界的七寶池和須彌山與七金山之間的內海中。
[60]優缽羅華:梵語優缽羅,華言青蓮華。見優缽羅龍王項。
[61]拘物頭:又作拘勿頭,俱勿頭,句文羅,拘物陀,拘母 陀,拘牟頭,拘貿頭,拘某頭,拘牟那,屈摩羅,究牟陀,拘物度,拘勿投等。花名。譯曰地喜花,赤蓮花,白蓮花,青蓮花,黃色花等。又蓮花之未敷者。
[62]波頭摩:梵語波頭摩,或云缽特摩,華言紅蓮華。
[63]分陀利:梵語分陀利,華言白蓮華。又作芬陀利,分陀利 迦,分荼利迦,分荼利華,奔荼利迦。正開敷之白色蓮華也。西土之蓮,有青黃赤白四種。又隨未敷,開,落之三時而異名(蓮華部詳說之),分陀利為白蓮華之正 開敷者,又此華最大,花瓣數百,一名百葉華,妙法蓮華經之蓮華即此白蓮華,八葉之分陀利華也。又此華多出於阿耨達池,人間無有,故稱為人中好華,希有華 等。
[64] 法眼淨:分明見真諦謂之法眼淨。通於大小乘言之。小乘為於初果見四真諦之理,大乘為於初地得無生法忍。
[65] 無生法忍:簡稱無生忍,即把心安住在不生不滅的道理上。
[66] 師子座:師子就是獅子,佛是人中師子,所以佛所坐的地方,或床或地,都叫做師子座。
[67]佛土:所住之國土,佛所化之領土也。有淨土、穢土、報 土、法性土等之別。
[68]一闡提:一闡提迦的簡稱,是極難成佛的意思。有二種: 起大邪見,斷一切善根者,名斷善闡提。大悲菩薩,發願眾生度盡,方成佛道,而眾生至多,故亦成佛無期者,名大悲闡提。闡:廣東音:淺,或展,或善,闡明,闡述。(粵語:tsin2,dzin2,sin6。普通話:chan3)
[69] 娑婆:娑婆世界的簡稱,娑婆華譯為堪忍,因此世界的眾生堪能忍受十惡三毒及諸煩惱而不肯出離,故名堪忍世界,或簡稱忍土。
[70] 一乘:唯一能令人成佛的教法。乘是車乘,以喻佛的教法,教法能乘載人至涅槃的彼岸,所以叫做乘。﹝出法華經﹞一乘者,佛乘也。乘即運載之義。佛說一乘之 法,為令眾生依此修行,出離生死苦海,運至涅槃彼岸。
[71]三乘:1.聲聞乘、緣覺乘、菩薩乘。聲聞乘又名小乘, 其行人速則三生,遲則六十劫間,修空法,終於聞如來聲教,悟四諦之理,斷見思惑,可証阿羅漢果;緣覺乘又名中乘,其行人速則四生,遲則百劫間,破無明,終 於悟十二因緣之理,可証辟支佛果;菩薩乘又名大乘,其行人於無數劫間,修六度行,更於百劫間,值三十二相福因,可證無上佛果。2.小乘、中乘、大乘。小乘 即聲聞乘,中乘即緣覺乘,大乘即菩薩乘。
[72] 三有: 三界之生死。
﹝出菩薩善戒經并大智度論﹞
三有者,謂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六道眾生,各隨所作善惡之業,即感善惡之報。因果不亡,故名為有。(六道者,天道、人道、脩羅道、餓鬼 道、畜生道、地獄道也。)
〔一、欲有〕,謂欲界天、人、修羅、畜生、餓鬼、地獄,各各隨其業因而受果報,故名欲有。
〔二、色有〕,謂色界四禪諸天,由昔脩習有漏禪定,報生此天,雖離欲界麤染之身,而有清淨之色,故名色有。(四禪諸天者,初禪天、二禪 天、三禪天、四禪天也。)
〔三、無色有〕,謂無色界四空諸天,由昔修習有漏禪定,報生此天,雖無色質為礙,而亦隨其所作之因,受其果報,故名無色有。(四空諸天者,空處天、識處 天、無所有處天、非非想處天也。)
【明, 一如《三藏法數》】
[73]下語:師家下教訓學人之語也。又謂呈露自己之見解,著 於公案本則或頌下之語也。
[74]具足:具備滿足。
[75] 劫:梵語劫簸Kalpa之略。譯言分別時節。通常年月日時不能算之遠大時節也。故又譯大時。智度論三十八曰:「劫簸,秦言分別時節。」又曰:「時中最小者 六十念中之一念,大時名劫。」釋迦氏譜曰:「劫波,此土譯之名長時也。」慧苑音義上曰:「劫,梵言,具正云羯臘波,此翻為長時。」劫有二種:一名器世間, 就世界成壞而立之數量也。如成劫壞劫增劫減劫等名。祖庭事苑曰:「日月歲數謂之時,成住壞空謂之劫。」二名歲數劫,算晝夜日月之數量者。法華論曰:「示現 五種劫:一者夜,二者晝,三者月,四者時,五者年。」智度論三十八曰:「有人言:時節歲數名為小劫,如法華經中,舍利弗作佛時,正法住二十小劫,像法住二 十小劫。」【丁福保《佛學大辭典》】
[76]匝: 環繞一周叫一匝。廣東音:扎,褶。眼尾打褶。(粵語:za1,普通話:dzaap8.)
[77]無礙智:自在無礙的智慧,即佛的智慧。【陳義孝《佛學 常見辭匯》】
[78]小乘:聲聞緣覺的法門,以修身自利為宗旨,其最高果位 為阿羅漢果及辟支佛果。
[79]中乘:緣覺乘之異名。是在三乘之中位,故名。多論一 曰:「小乘所得三乘同知,中乘所得二乘共知,唯佛所得二乘不知,獨佛自知。」法華文句四曰:「身子迦葉等,悉是中乘根性。」【丁福保《佛學大辭典》】
[80]大乘:梵語摩訶衍,譯作大乘。大,簡小之稱。乘,運載 之義。灰身滅智,求空寂之涅槃之教為小乘,開一切智之教曰大乘。【明,楊卓《佛學次第統編》】
[81]阿羅漢果:梵語阿羅漢,華言無學,即第四果也。謂此人 斷色界、無色界思惑盡,四智已圓,已出三界,已證涅槃,無法可學,故名無學。(四智者,我生已盡,梵行已立,所作已辦,不受後有也。梵語涅槃,華言滅 度。)【明,一如《三藏法數》】
[82]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:佛智名,華譯為無上正等正覺,即 是真正平等覺知一切真理的無上智慧。【陳義孝《佛學常見辭匯》】耨:廣東音:膩(近"樓")。食物很膩。(粵語:nau6,普通話:nou4.)藐:廣東音:秒。
[83]塚:梵言舍磨奢那。封葬之所云塚,其高者云墳。又以土高築為物事之標者亦曰塚,後轉為墓之汎 稱。翻譯名義集曰:「舍磨奢那此云塚。西域僧死,埋骨地下,上累磚石,似率堵婆,但形卑小。」【丁福保《佛學大辭典》】
[84]僧坊:又作僧房。僧尼所住之坊舍。僧坊之名,雖通於一般。然名戒律專門之道場為僧坊,其制度與 他之寺院異。法華經曰:「起塔寺及造僧坊。」觀佛三昧經一曰:「來請僧坊,供養眾僧。」十誦律五十六曰:「僧坊法者:佛聽諸僧坊中溫室、講堂、樓閣、一重 舍、尖頭舍、犍那舍,佛聽是諸坊舍眾僧畜,亦聽一人畜,名之僧坊法。」【丁福保《佛學大辭典》】
[85]地獄:1.六道中最苦的地方,因其位置在地下,故名地 獄。分為三類:一名根本地獄,有八熱及八寒之別,是為十六大地獄。二名近邊地獄,即八熱四門的十六遊增地獄。三名孤獨地獄,在山間、曠野、樹下、水濱,場 所無定,為各人別業所惑,因此苦報及壽命,亦各不同,若論受苦,根本最甚,近邊次之,孤獨又次之。2.凡所處的地方,只有苦受而沒有喜樂的環境,皆可比喻 為地獄。【陳義孝《佛學常見辭匯》】
[86]佛身:佛的身體,有法身、報身、化身等的分別。【陳義孝《佛學常見辭匯》】
[87]菩薩:梵語菩提薩埵的簡稱,華譯為覺有情,就是覺悟的有情的意思,也就是上求佛道和下化眾生的 大聖人。【陳義孝《佛學常見辭匯》】
[88]一處:﹝出遺教經﹞一處者,謂心專注一境而無他適也。修行之人,若能攝心斂念,不涉餘緣,則所 修行業,決可成辦。經云:制之一處無事不辦。是也。【明,一如《三藏法數》】
[89]鬼神:1.鬼是六道眾生之一,神是天龍八部的通稱。 2.有威的叫做鬼,有能的叫做神。【陳義孝《佛學常見辭匯》】
[90]大梵天王:謂善慧地菩薩,修行九地法門,獲大神通,多作第三禪大梵天王,主二千世界,能為聲 聞、緣覺及菩薩眾,分別演說波羅蜜行,所有難問,無能屈者;身出光明,照二千界,除諸昏暗,饒益眾生,故云大梵天王。(梵語波羅蜜,華言到彼岸。)【明, 一如《三藏法數》】
[91]三十三天:(界名)梵語,忉利天,譯作三十三天。為欲界之第二天在須彌山頂上。中央為帝釋天, 四方各有八天。故合成三十三天也。佛地經論五曰:「三十三天,謂此山頂四面各有八大天王,帝釋居中,故有此數。」智度論九曰:「須彌山高八萬四千由旬,上 有三十三天城。」勝鬘經寶窟下末曰:「此言三十三天者,中國音言悉怛梨余悉衛陸,此中唯取怛梨二字為忉利天也,怛梨忉利,彼國音不同耳。」【丁福保《佛學 大辭典》】
[92]四天王:東方持國天王、南方增長天王、西方廣目天王、北方多聞天王。【陳義孝《佛學常見辭 匯》】
(天 名)為帝釋之外將。須彌山之半腹有一山,名由犍陀羅。山有四頭,四王各居之,各護一天下,因之稱為護世四天王。其所居云四王天。是六欲天之第一,天處之最 初也。稱為四天王天,東持國天,南增長天,西廣目天,北多聞天。長阿含經曰:「東方天王,名多羅吒,領乾闥婆及毘舍闍神將,護弗婆提人。南方天王名毘琉 璃,領鳩槃荼及薜荔神,護閻浮提人。西方天王名毘留博叉,領一切諸龍及富單那,護瞿耶尼人。北方天王名毗沙門,領夜叉羅剎將,護鬱單越人。」婆沙論謂四天 王身長一拘盧舍四分之一。止持會集音義四王天曰:「東方持國天王,謂能護持國土,故居須彌山黃金埵。南方增長天王,謂能令他善根增長,故居須彌山琉璃埵。 西方廣目天王,謂以淨天眼常觀擁護此閻浮提,故居須彌山白銀埵。北方多聞天王,謂福德之名聞四方,故居須彌山水晶埵。」
[93]金剛密跡:又曰密跡金剛,密跡力士,金剛力士,金剛手,執金剛等。總為執金剛杵現大威勢擁護佛 法之天神之通稱。大日如來以此金剛眾為內眷屬,以普賢文殊等諸菩薩為大眷屬,猶之釋迦以舍利弗等聲聞眾為內眷屬。其他諸菩薩為大眷屬也。密跡者,常侍佛而 憶持佛秘密事之義。又知佛之三密垂跡為神之義。大日經名曰金剛手秘密主。楞嚴經七曰:「一一光明,皆遍示現十恒河沙金剛密跡,擎山持杵遍虛空界。」金光明 經鬼神品曰:「金剛密跡大鬼神王,及其眷屬五百徒黨,一切皆是大菩薩等,亦悉擁護聽是經者。」見密跡條。【丁福保《佛學大辭典》】
[94]散脂大將:散脂,梵語具云散脂修摩,華言密。陀羅尼集云:鬼子母有三男,長名唯奢文,次名散脂 大將,次小名摩尼跋陀,能於十方世界,覆護一切眾生,為除衰惱等患。常地居,或空居,各有五百眷屬,領二十八部鬼神,隨是經典所流布處,與諸鬼神,往至彼 所,隨逐擁護說法者,消滅諸惡,令得安隱;仍以身口意三密而加被之。謂眾味精氣,從毛孔入,此身密加被也;莊嚴言辭,辯不斷絕,此口密加被也;心進勇銳 等,此意密加被也。至令聞者受人天樂,疾得菩提,其於賞善罰惡,功亦大矣。【明,一如《三藏法數》】
【鬼子母天】此天所生千子,最小名愛奴,極所憐惜,常食人子。佛為化彼,將愛奴藏之缽下。其母於天上、人間,覓之不得。既歸伏已,佛遂揭缽 還之。其千子皆為鬼王,統數萬鬼眾。五百在天上,常嬈亂諸天;五百在世間,常嬈國界人民。佛為授五戒,歸依正法,得須陀洹,住佛精舍。凡人家無子息者,求 之得子。有疾病者,禱之則安。故為鬼王。母由受佛戒,亦呼千子,同依佛所,不惱天人也。(五戒者,不殺、不盜、不邪淫、不妄語、不飲酒也。梵語須陀洹,華 言入流,即初果也。)【明,一如《三藏法數》】
[95]那羅:譯曰力,伎戲。法華文句記九曰:「那羅,此云力。即是捔力戲,亦是設筋力戲也。」名義集 二曰:「那羅,翻上伎戲。」【丁福保《佛學大辭典》】
[96]難陀:文句云:亦云放牛難陀。此翻善歡喜,亦翻欣樂。文句記云:從初慕道為名,歡喜中勝,故云 善也。【宋,普潤法雲《翻譯名義集》】
[97]阿修羅:六道之一,華譯為非天,因其有天之福而無天之德,似天而非天。又譯作無端,因其容貌很 醜陋。又譯作無酒,言其國釀酒不成。性好鬥,常與帝釋戰,國中男醜女美,宮殿在須彌山北,大海之下。【陳義孝《佛學常見辭匯》】
[98]迦樓羅:梵語迦樓羅,華言金翅、即金翅鳥神,其翮金色故也。兩翅相去三百三十六萬里。頸有如意 珠,以龍為食。【明,一如《三藏法數》】
[99]護持:擁護,一切不祥之事,皆悉斷滅。復令財穀豐饒,人民安樂也。
[100]白衣:指在家人。【陳義孝《佛學常見辭匯》】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